感谢范俭用他不惧病毒的镜头,为在《生生长流》中注定《被遗忘的春天》追回了一小时。任何一种为了忘却的纪念都是珍贵的。哪怕春光短暂,相信也无人将它遗忘。它像每一个春日一样,已经注入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当中。在不长的记录中,我们的眼睛在所谓官方与民间这两种视角之间不断切换。我们看到所谓宏大叙事和个体叙事之间其实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而且双方在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疫情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妥协让步和自我牺牲。我们看到人在时间面前都是一样的:没有人不渴望活得长久和更好,任何人对于死亡与未知都怀有恐慌和不安心理。尽管隔离期间每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情绪,但在这个同呼吸共命运的社区里,给人以生机的春天终究还是在严冬之后到来了呀。
因为当时在武汉,所以太清楚武汉人经历了什么。影片拍得很细腻和克制,是范俭导演一直擅长的主题,但当国家哀悼日警钟想起时,还是控制不住情绪,太难过了。疫情期间如此普通又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家庭,他们像千千万万个武汉家庭一样跌跌撞撞走进春天,但心里的伤口估计还需要很多个春天才能愈合。
非常一般,聊胜于无吧
急就章,是介于纪录片和新闻片之间的新片种吧,发布的平台还放在了澎湃。整个下来就记住了一句:“你会是不惜一切代价中的那个代价。”
局限还是有的,开始拍已经是后期了。难得是在官方所谓正确集体记忆里敲出一个洞来,这就显得尤为意义重大。
普通老百姓4月4前后的话那是蛮后期稳定了之后的
「我們就是那不惜一切代價中的代價。」隔著鐵窗的平民,窗上泛白的紅雙喜,無盡的窗,大雨,魚,無家的寵物。有不張揚的憤怒,也有不虛偽的溫柔。哀悼日那天,鐘聲、鳴笛與救護車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一種無法真正落幕的永劫之悲。
冷静而沉重,被遗忘的春天以及逐渐被正确的集体记忆遗忘的人们,作为国内的纪录片尺度已经比想象中要大,背后导演的努力值得尊敬。其实纪录片也有很多话并没有说出来:开始记录的时间已经很晚,有太多话题欲言又止,但仍是正确记忆之外真实存在的侧面。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创作者仍需时刻提醒自己:真实记录便是对这个时代的反叛。
范俭也出片了。拍的是三月的劫后余生感,不是那么强烈而汹涌的,而如冰山般深潜海底,你知道它会伴随一生。比起五月的竹内亮,他显然更深入人群一些。在丹水池社区里找到的三个家庭挺有代表性:重症家庭的大女儿说,疫情期间我无法思考;肾癌晚期的病人说,我想活着,留恋的东西太多,他的妻子说,如果疫情不早点结束,我们就是那“不惜一切代价”中的代价;社区副书记说,我的孩子在过去两个月的变化超乎我的想象;也没有剪掉人们对记录的责难:路人冲着摄制组喊,你们摆(拍)什么。我看到了普通人的爱与怕,那些颤抖的瞬间,也看到日益加深或是本就存在的歧视、误解,当然还有源源不断的善意与支持。这个春天不会被遗忘,它只是被残忍地错过了。
我们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中的那个代价。
这个春天有太多的眼泪,也有太多的爱与感动。这个冬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再度封国,但勤劳勇敢团结的中国人终究战胜了这场灾难。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役中,也让匆匆忙忙冲GDP的中国人有时间停下脚步,审视生命和价值。病毒是无情的,是凶猛的,但它带给我们的,不止有伤痛,还有许多反思与成长。今年我做的事情最少,时间也最短,可是我收获最多,好多事情因为时间的虚度让我想明白了,活得更坦然了。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注定是暗流涌动。中国人加油,我也加油!!!
每个人都仅仅是一粒尘埃
在千篇一律的疫情纪录片中这个视角真的挺不一样的也许没人能保证活着不是一种另一种折磨
对比了所有新冠题材纪录片国外拍的纪录片格局太高那种除外范俭导演这部基本上东雅横推八百无对手没有煽情催泪对准平民百姓比那些喊口号的强太多了2020年过去世界天翻地覆病好治人心难愈片尾夫妻两个开始种植植物了要说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那些人说点人话干点人事儿吧别天天吹牛逼
看了得有十来部相关影视,这应该是第一部纪录片电影范畴的,其它全是电视节目或宣传广告。
拍摄对象选得很好,细腻有温度,空镜头朦胧中都是隐喻。整体还是太浅尝辄止了些,呈现了苦难和冲击,但所有人都知道,现实比这个难多了去了。社区主任那段摆拍的讨论颇有况味,管理者也难,做和不做都被骂。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疫情压下去。”本片试图去记录代价到底是什么。但整体拍得太温吞了。谁都知道,疫情不是个容易的选题,有太多禁忌。不如不拍?不,还是要拍。感谢敢于记录的人。这些影像留下来,本身就是对遗忘的拒绝。至少它在提醒我们:还有很多更值得记录的时刻,摄影机没能到达。
内敛
拍摄不容易,至少拍的不是符号,而是活人。记得这个春天。
素材还是太少,拍得还是太浮皮潦草了一些,完全没有深入被拍摄者的生活和心灵世界,这么重要的题材,处理得太过随意,实在遗憾。